网站首页 | 部门概况 | 机构设置 | 党建工作 | 教学管理 | 招生学籍 | 科学研究 | 网络信息 | 相关下载 | 联系我们 
文章内容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科学研究>>正文
黑河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2015-05-13 00:44  

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及“科教兴国”、“高教强省”战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实现我校跨越式发展,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学校建设发展状况分析

(一)建设成就和经验总结

1.明确办学定位,理清发展思路

按照上级提出的“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要求,学校确定了把黑河学院建设成为具有边疆特色的教学型、应用性普通高等院校的办学定位,并于2006年制定了《黑河学院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建设规划》。规划制定后,学校在扩大规模、优化结构、保证质量、提高效益的前提下,狠抓内涵建设,进一步理清了“深化改革、加强建设、规范管理、强化服务、突出特色、保证质量”的办学思路,明确了“立足北疆、服务地方、面向大众、突出应用”的发展定位,确定了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体、以中外教育合作和继续教育为辅的“一体两翼”办学格局。

2.扩大办学规模,优化办学资源

学校招生地域扩展到全国20多个省(市、区)。四年间,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增加到8436人。学校还与俄布市国立师范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目前中俄联合培养本科生累计招生670人,现已毕业学生137人,现有200多人在国外就读,招收长短期外国留学生100多人,俄布市国立师范大学孔子学院招收学生400多人。学校教职工数增加到738人,专任教师数量达到447人。学校学科专业进一步扩展,目前设有涵盖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的28个本科专业。

3.不断加强教学基本建设,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十一五”期间,学校全面实施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于2008、2010年召开了两次教学工作会议,2010年又开展了“教学质量年”活动,进一步明确了教学工作思路。2007年顺利通过省学位委员会对我校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教改项目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其中2007年获二等奖1项,2009年获一等奖1项。

“十一五”期间,学校整合、优化了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培育俄语、绘画、音乐等特色专业。本科专业由10余个增至28个,俄语、绘画专业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同时也发展成为国家特色专业,音乐系成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单位。学校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等8个校级重点专业。

课程资源建设成果显著。截止目前,开设各类课程1000多门,可供学生选择的公共课程资源达到了160多门。学校有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15门,其中多门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等材料实现了网上共享。

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加强。学校建有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等3个基础实验室,包括电子与信息工程、语言教学、体育、电化教育等48个实验室分室;文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黑河学院中俄文化交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正积极申报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创建了省级“中俄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有力保证了实验室的开放和实验项目的开设。学校陆续在俄布市切林姆霍瓦村、阿穆尔国立大学建立了美术实践教学基地,在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建立了俄语实践教学基地,在黑河市爱辉区新生乡建立艺术实践教学基地,在五大连池风景区、锦河农场影视城建立了旅游实践教学基地,截止目前,建立各类实践教学基地近百个,为我校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师资整体水平稳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学校通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共引进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和硕士研究生80人,培养引进的博硕研究生达到130余人。专任教师数量由287人增加到447人,保证了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行。目前,学校已取得博士学历的专任教师3人,取得硕士学历的专任教师131人,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30%。现有副高级以上职称154人,占专任教师34.5%,中级及以下293人,占专任教师65.5%。外聘教师69人,其中,常年聘请的外籍教师19人。学校通过校内培训、进修访学、出国研修、攻读学位、参加会议和学术交流等培养培训方式和开展教师教学成果奖、教学质量奖评审等工作,使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大幅度提升。目前,学校有黑龙江省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被兄弟高校聘任的硕士生导师8人,校级教学名师12人,有专业带头人22人,学术骨干42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教学团队10个。

5.科研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科研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学校通过贯彻落实高教强省建设规划,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和三级科研规划,明确了科研方向和科研重点,形成了特色研究领域,增强了科研意识,教师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高涨,成果数量不断增加,层次不断提高。特别是实现了国家级课题、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高层次课题零的突破,成立了第一个省级研究机构“黑龙江省TRIZ理论研究所”,创办了《黑河学院学报》,教师加入学术团体的人数大幅增加,科研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十一五” 期间,学校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87项。出版著作、教材65部;发表学术论文1188篇(包括硕士学位论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51篇,被SCI收录的论文9篇,被EI收录的论文1篇。获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45项;获得下达单位科研项目经费资助70余万元。学校每年派教师参加3—5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派出40余人次参加国内学术研讨会。每年组织校内外专家学术讲座70余场。积极推荐我校教师参加省技术创新方法研究会、省边疆经济学会、省经济管理学会等省内外各类社会团体。目前,我校已有77人次加入到各级各类社会团体,其中理事15人,常务理事19人。

学校成立的俄罗斯研究所、中俄比较教育研究所、黑龙江流域历史与文化研究所、“TRIZ”理论研究所等五个研究机构,在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中俄教育比较、黑龙江流域历史与文化、“TRIZ”研究等方面研究取得一定的成绩。特别是把握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省份的机遇,积极开展TRIZ研究与推广,建立了“黑河TRIZ理论研究所”,与俄罗斯阿穆尔共青城国立工业大学共建了“TRIZ理论研究与推广基地”,成立了“黑龙江省TRIZ理论研究所”,并在短短两年时间,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学校的TRIZ理论研究、推广培训、应用研发、服务支持等工作走在了国家TRIZ理论研究的最前列。

学校注重与俄罗斯高校在多领域开展科研合作,通过联办学术期刊《远东高教学刊》,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组织两国教师合作编写教材,开展课题研究,为科研工作注入了活力。国际科研合作成为学校科研工作的亮点。2010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创办《黑河学院学报》,搭建了崭新的中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的平台。

6.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对俄交流合作逐步深化

多年的中俄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实践,使学校凝练出 “合作”、“引进”、“利用”、“创新”的特色办学理念。先后承办了四期黑、吉、辽、蒙四省区中学俄语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教师200余人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中小学俄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几年来,学校积极引进菲律宾、加拿大、南非等外籍教师80余人次,同时,派出5名教师前往俄罗斯、匈牙利访学。现已派出国家公派留学互换奖学金项目本科生25人,硕士研究生1人,由俄联邦科学教育部资助的留学生4人。学校积极拓展留学生招生渠道,自2003年以来,招收多届来华进修、学习汉语的留学生400多人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自1991年起,学校陆续与布市国立师范大学等十几所俄高校以“2+2”、“3+1”及非语言专业的“1+1+3”和“留学不出国”等模式联合培养学生,达到在国内培养出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的目的。截止目前,学校采取融合培养和联合培养模式的在校生近5000人。2004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中俄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单位。目前,学校与俄布市国立师范大学、阿穆尔国立大学等十几所高校在俄罗斯语言文学、艺术设计、工业与民用建筑等10几个专业招生670人,现有137名学生毕业,并有20余人在俄罗斯攻读硕士学位。2007年5月,学校与俄布市国立师范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现招收俄罗斯长、短期学生400余人,首届孔子学院奖学金项目29名学员在我校顺利完成学习任务。2009年6月,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建立了俄语中心和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同时举行了学校与俄布市国立师范大学友好往来二十年庆典。9月举行了赴俄留学培训基地揭牌仪式。在中俄“国家年”、“语言年”期间,学校成功承办了“中俄大学生艺术节”、“中俄教育友好周”、“俄罗斯语言文化周”、“携手青春、共享阳光”国际青年联谊会、“同一片蓝天、同一个梦想”中俄青少年联谊活动等高层次、大规模活动百余项。

7.继续教育工作长足发展,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期间,继续教育成为学校一体两翼办学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办学定位进一步明确。以学历教育为主,非学历教育为辅;学历教育以远程开放教育和成人函授教育为主,以网络教育和中专教育为辅;加强横向联合,走优势互补之路;优化专业结构,丰富办学层次;面向黑河地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实用型落地人才。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现有在校生1918人,形成了远程开放教育(830人)和成人函授教育(574人)为主,普通中专教育(453人)和网络教育(61人)为辅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发展的办学格局。目前,学校成人学历继续教育学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教育学、农学、医学等七大一级学科。现有电大开放教育9个本科专业,12个专科专业;网络教育6个本科专业,3个专科专业;中专教育5个专业;成人函授教育11个本科专业,6个专科专业;非学历教育也得到一定发展。招生地域不断拓宽,从黑河地区拓宽到绥化、大兴安岭等地区,与部队合作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工作已经得到基本落实,招生规模突破2000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实用人才。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升,2007年创收120万元,2008年创收140万元,2009年创收160万元。2010年创收110万元。2008年省电大特别拨付专项建设奖励扶持资金11万元。黑河电大2007年被评为“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示范教学点”、“广播电视大学全国统一考试优秀考点”、“黑龙江电大优秀教务管理先进集体”、“黑龙江电大招生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被评为“黑龙江电大优秀教务管理先进集体”、“黑龙江电大招生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被评为“广播电视大学全国统一考试优秀考点”、“黑龙江电大统一考试优秀考点”、“黑龙江电大招生工作先进集体”、“黑龙江电大优秀教务管理先进集体”;2010年被评为“黑龙江电大优秀教务管理先进集体”、“黑龙江电大招生工作先进集体”。

8.思想政治工作逐步强化,学生管理工作扎实推进

学校认真贯彻中共中央16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推进“两课”改革,思想政治课主渠道作用凸显,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三进”。大力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建立辅导员工作考评体系,辅导员队伍不断壮大。四年间,有1100多名学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涌现出了优秀学生干部200余人,100多名学生荣获省市以上表彰。学生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学校不断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社团活动的指导,五年来,学生社团发展到72个,共组织各种比赛、竞赛及文体活动660余次,参与人数30000余人次。2008年学校被评为省级青年志愿者先进集体。五年来,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高校俄语大赛等大型赛事,均取得优异成绩。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学校派出的志愿者和演出团队荣获了“大冬会特殊贡献集体”荣誉称号。2004年、2006年、2008年学校先后三次被评为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先进集体。学校全面推进“关爱型”校园建设,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不断加强学生公寓管理,安装自动洗衣机和热水器,改善学生生活条件;认真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积极推进“生源地贷款”,细致做好奖贷学金管理和发放工作,大力开展帮困助学活动。五年来,学校共发放国家奖助学金2039万元,校内助学金1148万元,发放国家助学贷款894万元,设置勤工助学岗位500多个。2008年学校召开就业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就业工作要求。通过建立北京、东莞等就业基地,搭建网络就业平台,进一步拓展就业市场;大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完善了集管理、教育、指导、服务为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特岗教师”等专项计划,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实现了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稳定、就业人数进一步增长的目标。2008年,学校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的就业工作评估。

9.完善安全稳定工作机制,和谐校园建设稳步推进

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积极开展综合治理工作,建立健全了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了“黑河学院警务室”、“校园110报警服务中心”,配备了警务用车,切实改善了校园治安现状,维护了学校及周边治安稳定。强化了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开展了防灾减灾消防宣传救援演练活动,“平安校园”建设取得成效。成立了学校安全委员会,完善了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相关制度和预案建设,建立了学校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机制,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受理群众来信来访、电话举报和上级批转件呈逐年下降趋势。2006年学校被评为省级安全文明校园。大力加强“三型校园”建设,特别是“文化型校园”建设突出对俄交流特色,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的好评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10.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服务保障体系趋于完善

“十一五”期间,学校积极推进管理制度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重点抓了机关作风建设,推进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了校长办公会议制度、校务公开制度以及“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等,充分发挥了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的作用,依法治校取得了实效。学校通过开展“三个代表”、“先进性教育”、“科学发展观”等学习教育活动,提高了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促进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深入。五年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2008年再次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学校严格财务预、决算制度,增强财政能力,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十一五”期间,学校合理有效控制贷款规模,体现了财务运作的成效。建立健全财务审计制度,完善监督机制,为学校节约了大量资金。“十一五”期间,学校收回第二食堂和红楼经营管理权,开办学生第三食堂,建立校园超市;规范社会化经营管理,整顿校内服务机构,杜绝了酒类的销售,积极清理拖欠款;加强饮食安全监督检查,建立食品采供机制,确保主副食品供应的质量;积极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加强了房产的管理,初步建立《职工住房档案》;开办教职工食堂,解决了单身教职工就餐问题;完善了医疗卫生体制和预案建设,成功防控“甲流”等疫情,推进了学校医院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11.基本设施建设逐步推进,支撑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学校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达到9.3万平方米,学生寝室面积达到6.99万平方米,学生综合服务中心由原来200平方米增加到2300平方米。2008年,学校校园总体规划通过了市规划局审批,确定了77万平方米规划用地,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学校通过引资、融资、贷款的方式筹措资金,实施了一期、二期工程建设。目前,8号和9号学生公寓楼、专家公寓楼、美术楼二期工程已经投入使用,收回了7号学生公寓楼管理权;教学楼、实验楼、美术楼三号楼已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校园给水和消防管网工程已经完成;城市排水管网接口已接入校园,校内的排水管网建设已经完成;利用节能手段改造学校旧有建筑资源,完善和优化校区绿化及景观建设,2006年被黑龙江省评为花园式单位,2009年被黑河市教育局、环境保护局授予绿色学校光荣称号。“十一五”期间,学校加大了教学投入,教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校园网全面升级改造完成,教学、科研管理系统进一步优化,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分别达到5469个和678个,图书馆藏总量达到63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增加到4509万元。

12.贯彻落实高教强省规划,服务地方能力不断增强

学校立足于边疆经济建设,逐步完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学科门类,不断密切与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合作。加强了对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地貌及遗产文化的研究,为风景区的保护、资源开发等提供有力支撑。巩固师范教育的传统优势,多年来,为黑河地区基础教育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合格中小学师资和教育管理人才。学校2008、2009连续两年被授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特别贡献优秀单位”称号。自2005年起,学校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各类专门人才近300人。学校积极开展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工作,先后共选派788名优秀师范生深入爱辉区、北安市、五大连池市等5个县、市区的45所中小学校进行顶岗支教。与省级新农村试点单位——张地营子乡共建农村文化大院。学校与五大连池风景区合作共建五大连池世界地质遗产文化研究基地,编撰“神奇五大连池”系列丛书。学校聘请鄂伦春等少数民族艺术家来校讲学。学校每年都承办黑河市广场音乐会、周末大舞台等大型文艺活动,有力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二)问题和不足

1.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高学历教师、领军式教师培养和引进力度还需加大;

2.继续凝练办学特色,在巩固原有特色基础上,培育新的特色增长点,形成有影响的标志性的成果;

3.继续提升科研水平,形成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增加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4.继续完善学校管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执行力;

5.继续完善学校基础设施,解决学校设施改善的力度跟不上规模扩大和事业发展需求的矛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职工待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等。

二、“十二五”期间建设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今后五年,是学校发展至关重要的时期。从总体上看,加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

(一)发展的机遇

1.国内外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宏观环境为学校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国际上,以科技和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使民族兴旺、国家繁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教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在国内,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的实施,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带来了历史性机遇,高等教育的战略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与作用更加突出。

2.黑龙江省重视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举措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为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黑龙江省提出建设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和高教强省建设规划等战略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高等院校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功能,同时也要求高校自身要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同时,根据专家预测,“十二五”期间,大学阶段适龄人口仍将运行在稳定期,高等教育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学校已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经过5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良好的办学条件已经具备,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体系基本形成,科研实力和师资队伍水平大大提高。同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形成了俄语、绘画、音乐等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和重点专业,这些都进一步夯实了学校开拓前进的基础。

4.升为本科院校产生的推动力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升本后,学校党委、行政适时引导全校师生员工认真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建设大学”等重要问题,并对此达成共识,明确目标,那就是,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研和科研水平,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建设特色鲜明、在国内、省内有较大影响的教学型大学,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面临的挑战

1.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从世界范围来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外教育机构以合作办学等形式纷纷进入中国教育市场,高校办学水平不再是单纯地在省内比、国内比,在教育教学的很多方面还要同国外高校比。为抢抓机遇,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人才竞争、实力竞争和市场竞争方面筹谋深思、创新实践,高校整体实力的竞争将愈演愈烈。从国内看,目前全国普通高校已达2035所,各高校都在积极调整战略,不断蓄积力量,你追我赶地加速发展,竞争将会十分激烈。

2.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趋势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依法办学、民主办学、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现代大学制度,既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外部环境,又提出了管理机制上的适应度等问题。高校不仅要理顺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还要理顺自身内部组织之间的关系。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校要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这是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正向着高质量、高层次发展;同时,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发展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这无疑给学校的现实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4.学校自身发展存在的不足亦使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十一五”期间尽管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十二五”建设与发展面临的挑战仍不少,要使学校办学水平步入先进行列,并在省内、国内产生较大影响,学校整体实力仍有较大的差距。

总之,学校在面临着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想在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主动,我们必须立足长远,审时度势,找准目标,科学定位,重点突破,加快发展,依托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参与竞争,不断增强实力,才能赢得学校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三、“十二五”期间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依法办学、科学决策、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校方略,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按照“深化改革、加强建设、规范管理、强化服务、突出特色、保证质量”的办学思路,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具有边疆特色的教学型、应用性综合大学,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和高教强省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四、“十二五”期间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思路

学校坚持“立足北疆、服务龙江、面向全国、辐射东北亚”的发展方向;坚持“深化改革、加强建设、规范管理、强化服务、突出特色、保证质量”的办学思路;以普通高等本科教育为主,适度控制高职高专教育,协调开展成人继续教育,适时开办研究生教育,积极与俄罗斯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实现科学发展,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发展战略。

五、“十二五”期间建设和发展的总体目标

围绕建设具有边疆特色的教学型、应用性综合大学的长远目标,经过一个时期的建设,实现学校综合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的全面提升。构建和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社会竞争力,培养面向基层,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造就一支学术造诣深厚、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师资队伍;坚持服务地方,在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中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以加强地方历史研究、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建设、技术创新方法研究推广、边疆民族文化繁荣为载体,发挥学校的文化引领作用;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引进俄罗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断扩大中俄教育合作领域,提高中俄文化交流层次,将学校打造成对俄教育合作与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和“枢纽站”;构建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建设,实现学校发展的新跨越,全面推进教学型、应用性大学的建设进程。到2015年,把学校建成以文学、理学为主,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特色优势明显,办学理念新,管理水平高,教学质量好,在省内、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大学。

六、“十二五”期间建设和发展的内容

(一)办学规模

重点推进本科教育,适时发展研究生教育,持续发展成人教育,稳定发展留学生教育,合理确定各类学生的比例。

2011年,学生总数为10542人,其中全日制在校本科生8551人,专科生325人,成人教育学生1602人,留学生64人。

2012年,学生总数为10590人,其中全日制在校本科生8864人,成人教育学生1653人,留学生73人。

2013年,学生总数为11379人,其中全日制在校本科生9498人,成人教育学生1800人,留学生81人。

2014年,学生总数为11973人,其中全日制在校本科生9972人,成人教育学生1911人,留学生90人。

2015年,学生总数为12262人,其中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0152人,成人教育学生2010人,留学生100人。

(二)学科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的总目标:通过重点投入和建设,建成和完善本科教育的学科专业体系;拟建3—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5个省级重点专业,4—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5个省级以上研究所、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继续与俄罗斯合作院校在俄语、音乐学、美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联合培养本科生和教育学硕士,并适当拓展新的专业。

2010年,学校设置本科专业28个。从2011年起,根据社会需要和学校自身发展条件,每年增设3—4个本科专业,到2015年,本科专业将达到44个。力争在2015年具备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的基本条件。

“十二五”期间黑河学院专业建设一览表

项目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所属

学科

设置

时间

所在系

1

对外汉语

050103

文学

2011年

中国语言文学系

2

音乐表演

050412

文学

2011年

音乐系

3

商务英语

050225

文学

2011年

英语系

4

统计学

071601

理学

2011年

数学系

5

广播电视编导

050420

文学

2012年

中国语言文学系、教育系

6

商务俄语

050232

文学

2012年

俄语系

7

物联网

080640S

工学

2012年

理化系、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系

8

俄语翻译

050202

文学

2013年

俄语系

9

材料物理

0710301

理学

2013年

理化系

10

社会工作

030302

法学

2013年

历史文化旅游系

11

应用心理学

071502

理学

2014年

教育系

12

市场营销

110202

管理学

2014年

经济管理系

13

光电子技术科学

071207

理学

2014年

理化系

14

通信工程

080604

工学

2015年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系

15

金融学

020104

经济学

2015年

经济管理系

16

食品科学与工程

081401

工学

2015年

理化系

(三)人才培养

学校明确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的思想,认真研究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现状,切实做好现代教学理念、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方式、人才标准与质量的研究和改革,不断构建“办学以教师为主,教学以学生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按照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构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水平。继续完善学分制,开展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积极引进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广泛的中外合作办学。

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以“先进”、“有用”和“有效”为基本要求,按照“多门数、少时数”的原则,加强基础课和共同课课程建设,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克服课程过于陈旧的弊端,促进课程之间相互渗透、融通与整合,构建既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同时,学校进一步提高专业课的外语授课比例,增强学生的外语运用及掌握国外一手资料的能力。加强精品课建设,在原有基础上,遴选并重点建设5—8门校级精品课,3—4门省级精品课,1—2门国家级精品课,努力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有影响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建成若干重点教学实验中心、实习实践基地。

强化教学管理,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实行“教学名师工程”,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继续加强教学督导工作,实行学生信息员制度,完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完善选课制度及其配套措施,加强题库建设,改革考试办法。加强学风、考风建设,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四)队伍建设

学校以学科专业建设和调整为中心,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和师生比例结构,保持教师总量的稳定增长。在培养与引进的基础上,继续聘请国内外专家,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到2015年,专任教师总数至少达到600人,其中博士不少于10人,硕士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教师总数达到50%。争取培养44名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业带头人,遴选2—4名省级教学名师,建设3—4个省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创新团队。

2011年,专任教师总数为499人,其中博士5人,硕士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8%;教授51人,副高职以上专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6%。

2012年,专任教师总数达到520人,其中博士不少于6人,硕士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教师总数达到41%;教授56人,副高职以上专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8%。

2013年,专任教师总数达到565人,其中博士不少于7人,硕士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教师总数达到46%;教授62人,副高职以上专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9%。

2014年,专任教师总数达到585人,其中博士不少于9人,硕士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教师总数达到49%;教授69人,副高职以上专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1%。

2015年,专任教师总数至少达到600人,其中博士不少于10人,硕士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2%,;教授77人,副高职以上专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3%。

(五)科学研究

学校将以“深化改革、强化创新、注重特色、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服务社会”为基本思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政策激励为导向,以资金投入为保障,以地域研究为特色,推动科研工作的持续、协调发展。

1.科研成果目标。承担国家级(含教育部)科研项目2~5项,省级重点科研项目3~5项,其他省级(含教育厅)科研项目达到200~280项(其中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50~200项,自然科学项目50~80项);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数量年增长10%,出版学术专著、教材总量达到30~60部;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80~120项,专利申请与授权实现零的突破;年科研经费投入达到60万元以上,经费实现年增长20%。

2.基础研究目标。增强教职工的学科意识,提高其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充分利用原有的学科门类,科学确立系、教研室、个人的研究方向及研究重点,鼓励教师开展高层次的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一批高质量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3.应用研究目标。为地方经济建设积极提供智力支撑,加强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依据我校自身条件,从事高教理论、界江文化、区域经济、民族历史文化等发展研究,争取横向科研项目和纵向科研经费的增长,面向经济建设的科研成果增多。

4.科研队伍建设目标。依托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优秀青年教师组成的学术梯队,造就一批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合理的科研中坚力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快中青年学术骨干的成长;建立和完善专兼职相结合的科研队伍,培育2~4个承担大项目的创新团队。

5.科研平台建设目标。加快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为核心的“三重”启动建设。建成2~4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含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争取建设1~2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2~4个校级重点学科,其中有1~2个学科基本达到省级重点学科的水平。积极解决研究机构的“三落实”问题,即人员落实、办公场所落实、研究经费落实,使之成为能够承担省内外重大科研任务的重要平台。在研究方向准确、成果显著的情况下,适时增设新的研究机构。

6.学术交流目标。有选择地承办5~10次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扩大学校的影响和学术声望。大力开展跨学科、跨学校、跨国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五年内派出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学术会议120人次以上。

7.科研管理目标。实现科研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和网络化。进行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制度严密、机制完善、规范灵活、适应市场经济和学校整体建设需要的科研管理体制。

(六)条件建设

“十二五”期间,学校继续加大投入,完善办学基本条件,改善教师、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1.校园占地:2010年,校园占地面积53.6万平方米。2015年,占地面积将达到77万平方米。

2.建筑面积:2010年,学校建筑面积20.37万平方米。2015年,学校建筑面积将达到27.91万平方米。

3.教学仪器设备:2010年,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918万元。2015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6000万元。

4.图书:加快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和文献资源建设,不断扩大藏书量。2010年,学校有各类图书63.28万册,其中纸质图书50.98万册,电子图书12.3万册。2015年,学校图书达到100.65万册,其中纸质图书73.05万册,电子图书27.6万册。

5.资金投入及来源:2010年,学校财政拨款3778.1万元,2015年以前,财政拨款每年增长幅度预计为15%,到2015年学校财政拨款达到7600万元。2010—2015年资金总收入达8.66亿元,其中财政拨款3.31亿元,学校自筹4.25亿元,银行贷款1.1亿元。年总支出与年总收入基本持平。

(七)特色办学

未来五年,学校将以对俄特色办学理念培育为根本,组织与制度建设为保障,硬件与环境建设为基础,实用性特色人才培育为目的,教学与课程创新为核心,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科学研究为实体,重点推进十大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学校对俄特色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1.实施对俄特色理念培育项目建设:学校将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将对俄特色办学理念渗透到学校各个层面,促使对俄特色办学成为学校行政、教学部门和师生员工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行为,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学校将成立对俄特色办学工作领导小组,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和大力投入;每年将召开一次全校性对俄特色办学工作会议;对各系(中心、部)在对俄特色办学方面实行量化考核办法;将为对俄特色办学做出贡献作为教职员工晋升、评职、评优的重要条件之一。

2.实施教学与课程体系特色项目建设:学校积极引进俄罗斯优质课程资源,挖掘现有资源,开发本土课程资源,整合校内优质资源,在部分专业中设置双语/全俄语授课课程,不断提高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到2015年,实现课程体系基本与俄高校接轨,各专业双语/全俄语教学课程比例将达到:俄语系90%,美术系50%,音乐系、计算机科学与新信息工程系30%,体育系、经管系、历史文化旅游系、理化系达到10%。

3.实施特色教师项目建设:学校坚持“引进”和“派出”并举,建设一支具有对俄特色办学工作能力的教师队伍,使学校具有国际背景的教师按专业分布:俄语专业达到80%或以上,美术学、油画、艺术设计专业达到50%,音乐学、舞蹈专业达到3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体育教育等专业达到20%;使长、短期在校外籍教师人数达到学校专任教师总人数的10%或以上。

4.实施特色学生项目建设:学校将与俄罗斯大学开展4—8个成建制的联合培养本科学生项目;开展4—6个学生交换项目;开展5—10个学生短期交流项目;1个资助硕士生赴俄大学联合培养项目;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阿穆尔大学、远东国立农业大学、阿穆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比罗比詹社会人文学院、哈巴罗夫斯克文化艺术学院建立俄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油画、声乐、器乐等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通过输送学生赴俄学习、实习、实训等手段,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和竞争力。力争有一个月以上赴俄学习、交流、实习、实训的各专业学生比例为:俄语专业达到95%以上,美术学、油画、艺术设计专业达到80%以上,国际经济与贸易、音乐学、体育教育等专业达到50%以上。通过引进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以国际化(或区域化)办学工作为导向的教学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研究,普遍提升学生国际视野和对俄交往能力。

5.实施特色管理项目建设:学校设立校级领导出国培训项目(半个月—1个月)、中层管理干部(副处级以上)出国培训项目(1个月)、科级管理人员赴俄挂职项目(6个月—1年)等。针对管理人员开展国际礼仪培训、外语技能培训,使有赴俄罗斯知名大学研修与挂职锻炼经历的管理人员人数达到学校管理队伍总人数的10%-15%,使有赴俄高校学习考察经历的管理人员达到管理队伍总数的70%-80%,使能用外语与外籍人士交流的管理人员达到学校管理人员总人数的20%或以上。

6.实施特色科研项目建设:学校每年举办“TRIZ”理论、中俄界江文化、中俄比较教育、俄罗斯问题研究等领域学术研讨会;为《黑河学院学报》的特色专栏提供高水平稿件;深化对俄科研合作与交流,完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依托学校“TRIZ理论研究所”和与共青城工业大学共建的“TRIZ理论研究推广基地”构建中俄区域科技合作平台,推进我省乃至我国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及推广与应用;加强与俄罗斯科研机构和远东地区知名大学之间的学术交流,扩大学校学术影响;发挥《黑河学院学报》学术平台作用,为中俄学者开展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搭建桥梁。

7.实施留学生教育拓展项目建设:加强“对外汉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俄罗斯留学中介资源储备;提高教学质量;注重服务与人文关怀;设立奖学金;拓展学生交换项目;吸引俄罗斯学生来校参加夏令营或开展短期游学项目;继续申报孔子学院政府奖学金项目。通过多方位设计,扩大留学生规模,提升留学生层次;加强中国学生与留学生之间的深度融合,促进学校文化生态与学术生态的平衡。

8.实施对俄特色办学软环境项目建设:加强学校和各系(中心、部)俄文网页建设并适时维护更新;印制学校及各系(中心、部)俄文版简介并及时更新;印制俄文版本科生培养计划;出版学校俄文版年度报告;在招生宣传和新生入学教育时重点宣传中俄合作培养学生项目;定期印发有关对俄教育交流通讯或简报;鼓励举办各种对俄特色活动(如系列讲座、文艺表演、体育比赛、外语广播与外语角活动等);实现学校楼宇与道路的双语标示。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学校对俄特色办学提供全面的软环境支持。

9.实施俄语中心、赴俄留学培训基地、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俄语中心、赴俄留学培训基地、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的机构设置;依托俄语中心,开展与俄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举办国际俄语教法研讨会;依托赴俄留学培训基地,与俄罗斯高校建立8—10家实习、实训基地,建立全国俄语等级考试考点;依托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每年举办中俄大学生横渡黑龙江、中俄雪雕艺术节、中俄大学生艺术节、中俄大学生运动会等形式多样的中俄大学生交流活动,筹备中俄大学生联谊会,开展中俄大学生结对子活动;进一步加强美术、油画写生基地的建设,使我校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油画写生基地。

10.实施示范性孔子学院项目建设:在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建立1—2所孔子课堂;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中俄文化交流活动;与阿穆尔州阿尔法电视台、黑河电视台联合开设电视孔子学院课程;争取黑河市政府、阿穆尔州政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政府支持,扩大孔子学院教学及办公场所。继续发挥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孔子学院理事会作用,在2015年前将孔子学院建成国家示范性孔子学院。

(八)信息化建设

1.总体目标

以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为核心,以覆盖全校的万兆骨干校园网络系统为基础,建立健全各种网络应用系统平台,实现学校教学科研和办公管理网络化、自动化,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提供高速、高效的网络基础资源和优质、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校中俄教育交流合作搭建富有特色的信息平台。同时通过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广大教职工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

2.指导原则

教学中心原则:紧紧围绕“服务教学”这一中心,抓好教育资源库、网络教学与学习平台建设,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优质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

科学先进原则:科学规划,合理配置,适当超前,建设一个安全、稳定、通畅的校园信息高速公路;

资源整合原则:设备统一管理,数据集中共享,实践基地建设与网络建设有机结合,学生综合实践与信息资源生产有机结合;

突出应用原则:改变以往校园网建设“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状况,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系统建设同步进行,将各种应用平台建设与使用放在重要位置;

分层递进原则:作好“十二五”期间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以应用为指针,以服务为标的,先重点后一般,先核心后周边,分期分阶,逐层递进,稳步推信息化建设工作;

强化特色原则:一是围绕教学中心工作做好富有特色的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变劣势为优势,积极引入优秀教育资源,围绕资源建设与应用创建特色;二是为中俄教育交流合作做好信息服务,协助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中心和外语系建设俄语、汉语网络学习平台;三是依托“TRIZ”理论研究基地,围绕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创建综合实践服务平台;四是结合落实“高教强省”战略搭建校地共建服务平台和基于TRIZ理论的技术创新支持与服务平台;五是围绕“三型校园”建设,尤其是“文化型校园”建设宣传与成果展示平台。

3.总体思想

一个核心:以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及其应用为核心;

两个重点:以数字化学习与校务管理信息化为重点;

三个集中:数据集中,设备集中,应用集中;

四个统一:统一用户管理、统一数据库、统一标准、统一开发平台。

五个服务:服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管理、服务文化型校园建设、服务校地共建。

4.基本内容

(1)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个统一规划的、先进的、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建设一个支持全校教师、学生使用校园网及网上各种资源的应用环境;建设一个集信息数据生产、学生综合实践、创新理论研究应用为一体的综合实践环境;建设一个满足学生学习要求的数字化图书馆;其他硬件设施(一卡通系统、卫星地面站、无线调频广播系统、校园监控系统)建设。

(2)应用系统建设:包括门户网站建设、校园办公自动化信息平台(OA系统)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通用课件点播系统建设、精品课系统建设、虚拟实验系统建设、语言学习系统建设、黑河学院教务管理系统建设、黑河学院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建设、黑河学院人事管理系统建设、黑河学院设备管理系统建设、黑河学院财务管理系统建设、黑河学院档案管理系统建设、黑河学院科研管理系统建设、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系统建设、视频会议系统建设、邮件系统建设、文件服务与网盘建设、VOD系统建设等。

(3)信息资源建设与整合:学校将定期或不定期购置其他高校和名师的教学、学习资源;引进电大教学资源;实现学校现有教学与学习资源的数字化与上传;完成学校各级精品课程的摄录与制作;完成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素材制作,可以依托综合实践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参与实践的学生进行开发。

(4)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加强网络信息中心的科室建设,明确分工,引进人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队伍;通过加强信息安全员队伍培训与管理,以点带面,提高各信息平台应用水平和效率;通过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等方式,全面提高教职员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选拔各专业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优秀人才,组建“黑河学院信息技术应用研发小组”,重点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

(九)继续教育

1.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要求,按照“立足北疆,服务龙江,面向全国,辐射东北亚”的办学定位,坚持“逐步加强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办学层次结构,稳步推进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力争取得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总体办学思路,以办学理念国际化为根本,以办学手段信息化为支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建设黑河市终身教育体系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全局,充分发挥远程开放教育的优势,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增强服务的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而努力。

2.工作目标

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创建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努力建设一支适应远程教育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积极推进“双证改造”工程和中高职立交桥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黑河市远程教育服务中心建设;依托广播电视大学创建开放大学;大力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不断完善和提升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作用,并利用“三级互动”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创设“天网”、“地网”和“人网”相结合的网络教学环境,实现“远距离”教学与“零距离”教学相结合。到2015年,学校成人学历继续教育规模稳定在2000人左右,非学历教育培训人数达到1000人次。

(十)思政工作与学生管理

学校将继续贯彻中共中央16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学生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为学生的规范管理奠定坚实基础。积极推进“两课”改革,凸显思想政治课主渠道作用,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三进”。大力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工作考评体系,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专职辅导员队伍。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素质拓展、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等工作,形成制度完善、管理有序、内容新颖的具有黑河学院特色的校园氛围,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公民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完善集管理、教育、指导、服务为一体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搭建网络就业平台,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在提高就业率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就业层次的提升和就业区域的合理化分布。建立黑河学院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和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七、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加强学校领导

学校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依靠全体教职工,继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学校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研究决定学校建设和改革,以及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及其重大问题;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做好干部的选拔、培养、使用、考核和监督等工作,统筹协调,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文化氛围;加强对学校的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领导,支持它们依照法律和各自的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加强对学校内部民主党派的政治领导,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做好统战工作,以此推进学校的发展和改革,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适用人才。

学校全面实施“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校长的领导职能,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党委的集体决议,依法独立负责地组织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和思想品德教育;拟订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以及校园建设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统筹领导学校财经工作,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积极筹措、规范管理办学经费,保护和管理学校资产,保护学校的合法权益;拟订内部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方案,根据有关规定和程序任免内部行政组织机构负责人;聘任与解聘教师以及内部其他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并实施奖励或者处分;代表学校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签订合作办学、学术交流等有关协议。通过“校长负责制”的实施,学校将使党委的决策变成学校意志,并通过行政工作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落到实处,使党委的意图、指导思想和总体部署得以实现,有力地推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二)完善教授治学

学校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教授治学”的导向机制和有效实现形式,依靠教授在教学、科研和学科专业建设中的学术主导和指导作用,充分发挥政治领导和行政管理作用。学校将通过设立以教授、专家为主体的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作为党委、行政重大决策的智囊团,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科专业建设能够把握正确方向,紧扣时代发展脉搏,激发创新智慧与活力,使党委的“统一领导”和校长的“全面负责”奠定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切实实现学校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三)实行民主管理

学校本着“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实行民主管理,切实保障教师的主人翁地位,保持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自主性和科学性,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的决策中来。学校将通过不断完善教代会、工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生会、校务公开以及其他民主管理制度和基本形式,使学校的民主管理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使广大师生员工关于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建议和主张有表达的渠道,使他们的各项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的维护,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积极主动性,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合格的本科大学。

(四)坚持科学筹划

学校将更新管理理念,以管理制度创新为基点,调整优化校内资源,通过管理提高效益。重视战略研究和决策咨询,建立健全包括咨询、审议、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等环节在内的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管理和决策水平。

1.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健全和完善各项民主管理制度以及咨询、决策、执行、监督的管理体系;进一步转变观念,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学校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规范、协调发展的校、系两级管理体制。

2.深化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两级管理,重心下移,规范运作,增强活力,提高效益”的思路,明确校、系的管理职能,规范管理行为。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全员聘任制和职称改革工作,推行绩效考核管理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术成果与业绩评价体系,形成客观公正、促进人才成长的工作环境,营造“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成事”的工作氛围。

4.深化财务制度改革,建立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的各项管理制度,按照“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勤俭节约、开源节流”的原则,实行稳健、从紧的财经政策,建立有利于节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把节约指标列入校内各部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重点抓好基建修缮、资产设备、人员配备、后勤服务、教学科研、会议接待等开支项目的规范管理,逐步实行教学、科研成本核算,全面实行学校资源按需分配、有偿使用制度。

5.深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在保证为教学、科研、管理和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下,坚持以社会化为目标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积极探索后勤社会化的新模式,开拓市场,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力。

6.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合理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优化办学条件,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般规律,建立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

(五)加大投入力度

完善财经管理制度和各类投入的效益评价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办学效益,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建立资金运作预警机制,增强开源节流的意识,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合理配置资源,为学校的事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学校将对教学设施、体育文化设施、教职工住宅等基础设施以及校园环境绿化美化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建设,逐步安排到位,建设一批省内一流、国内先进的基础教学公共实验室,增加现代化教学设备,建成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多功能教室;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改善和加强体育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切实提高使用效益;加强学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使图书馆年生均新书量达3—4册,在满足各学科教学、科研文献需求的基础上,切实保证重点专业、新设专业的发展需要,形成专业结构合理的文献资源体系,建设一座高水平、数字化的现代图书馆;优化学校网络资源的管理和配置,完善校园网网络系统和网络服务系统,逐步实现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优化业务流程,开发信息资源,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学校管理的网络化和现代化,建设适合学校实际的数字化校园。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继续教育学院